答案是:可以。質感不高的影片爆紅的機會還存在,但不會是你的作品。
上面這句話蘊含了兩件事:
1. 不談媒介(包含文字、影像、聲音等),純談「內容」,大部分的人難以做到一夕之間爆紅,只能靠長期耕耘來累積粉絲與社群影響力。
2. 基本上現在若是想切入 YouTube 市場成為一位創作者,一定要具備基礎的影像處理能力。

阿翰是我看過的唯一一個奇葩,僅僅用腳本、表演與質感不高的手機錄製影片就讓數十萬人朝聖。他會成功是因為勾起了一個世代的共鳴與記憶─你的國中班上,一定會有一個狂梳瀏海的女同學。
如果還要舉例的話,大概就是 YouTube 裡的內容農場了。
大約在我大二的時候,YouTube 剛開始紅起來,學校老師的做法是,請我們用手機直接拍跟剪
上個月我回學校上課,做法已經改變了,要寫腳本、企劃、每一部影片規劃都完完整整的
不到 4 年,人類對於影像的要求已經近乎苛求。換句話說
如果你的影像沒有基本的質感,那想當 YouTuber 基本上也沒機會了。
身為廣電系出身,在校時期又幾乎都擔任攝影的我,對於影像的要求也一直很高,每每在網路上搜尋 YouTuber 的時候,看到一些影像質感不佳,內容也不特別突出吸引人的影片時,總會有種「讓我來!」的衝動。
科技演進到現在,的確產生了某種門檻,雖然你能夠在網路上放置影片,但製作影片的經驗,卻不足以讓你做出「質感」比這些每天以製作影片維生的 YouTuber 們好,在內容切入點不佳、影像質感也不佳的情況下,難以讓人駐足觀看你的內容。
再回到第一段談到的:「質感不高的影片爆紅的機會還存在,但不會是你的作品。」
其實這句話也隱含兩個將作品成功推到市場上的機會:
1. 找到正確的內容缺口,用你的內容把這個缺口補上。
2. 創造體驗。做出超越一般 YouTuber 所能做出的影片品質,並用這個方式帶出你的作品內容。
在早期,YouTube 上最紅的影片題材多為情境劇(例如:這群人 TGOP),因為最紅,所以最多人投入資源下去做,導致現在以團體演出、情境劇為主的 YouTube 頻道逐漸弱勢,取而代之的則是脫口秀(Talk Show)的形式。
目前最紅的一線 Youtuber,如阿滴、聖結石皆是這樣的表現方式,差異點則是「題材」。下面舉的例子是我合作過的 Youtuber 好倫。

好倫發片的時間不算早,第一支影片的發佈時間在 2016 年,但真正有規劃的密集發片時間則在 2017,短短一年多,他的訂閱數已超過 25 萬。
(這邊為了讓大家有個比較值,提供我在 2014 年經營的 YouTube 頻道數據。當時還在 YouTube 有流量紅利的時期,該頻道的成長數大約在一年左右漲了 10 萬。)
相比之下,在 YouTube 頻道流量紅利低落的情況下,還能逆勢成長的好倫非常讓人驚訝,他能成長的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找到了「市場缺口」-結合孫子兵法,提出兩性交往的策略教學。
當時追女教學的頻道可說幾乎是沒有,而他結合了自身專長以及還沒有人在做的議題,成功在整個 YouTube 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成長到 25 萬的訂閱數。
因此現在:
找到你擅長的內容+市場缺口
會是你在已近乎紅海的 YouTube 市場殺出血路的機會。

除了題材做出差異化,另一個方式則是利用影片「創造體驗」,相較於文字與廣播,影片更能做出讓人身歷其境的效果,而好的體驗則需要搭配優異的影像品質。
例如旅遊、穿搭這樣的題材都可以透過不一樣的影像剪輯方式,來呈現出不一樣的體驗。你剪的影片會不會讓人一看就好想去呢?會不會讓人好想穿上跟你一樣的衣服呢?
利用好的影像畫質創造體驗,最近我看到的就屬「這樣生活」做得最好了。

大家可以直接進頻道,享受良好的旅遊體驗。
好了,開始做你的頻道吧。
隨著市場漸漸飽和,能嘗試的領域也都被既有的 Youtuber 嘗試過了,當你發現自己喜愛或專長的領域在 YouTube 上還沒有人做過,恭喜你,這是個發家致富的機會,別放棄了。你要放棄,就告訴我吧,讓我來。
這是個人人都能當 Youtuber 的時代,比你小的孩子跟比你老的阿嬤都在做了,你有什麼理由阻止自己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