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回顧了我在 2022 年初寫的年度展望,發現有 8 成目標都做到了,分別是:
- 在 GMA 開了兩期的 Looker Studio 數據分析課程。
- 加入 XChange 做了兩支新創主題的 Podcast。
- 推廣 ccClub YouTube 頻道,今年發了6 支影片,達成 2,330 訂閱!
- 從 5 月開始回歸健身房,整體體態上變得更好了。
- 成為電信業的數據分析師,並且活下來了。
那些我沒有做到的:
- 本來想組織寫作小組 2.0,但看看我今年的發文量…2 篇,實在是有待加強。
- 加入產品數據分析讀書會的小組,但我半途而廢了。
那些我沒有列為目標但是做到的:
- 完成 TWDS mentorship program。
- 分別在政大數據分析社&TMBA 策行部開了 Looker Studio 的實體社課。
- 很隨性的在 Dcard 開了一個帳號,不知不覺也 200 多人追蹤了。
- 弄了一個很適合工作的書房。
雖然今年體感上並沒有感覺自己像往年那麼有拼勁,但依然是感謝自己的。下面來回顧幾個今年影響我很深的事件與收穫。這篇很長,歡迎跳到自己有興趣的段落閱讀。
說過不再開課,今年還是開了一堂 Looker Studio 課程
我還記得 2021 年我跟 Max、Fan 開完在 Hahow 上的 Data Studio 課程(現已改名為 Looker Studio),我就已經告訴自己不要再開課了,因為備課過程實在是非常辛苦。結果隔一年馬上啪啪啪打自己臉——我又捲土重來了,而且這次還是自己一個人開課。
從基礎、進階再到案例分享,全部都自己準備,唯一的好處是剪片那段由 GMA(本次的授課單位)處理掉了,因此心理壓力小了不少。但製作課程簡報與錄製依然耗盡我第一季所有心力,我記得那時就像每天都在水深火熱的地獄裡、每天都有 deadline。在同時還有正職工作的狀況下,我真的要向那時的自己獻上一個 respect。
現在回頭看,這次製作的教材提供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礎去做 Looker Studio 教學上的優化,下半年的兩堂社課教材也都是以這份內容去做優化的(後面會再提到),雖然痛苦,但還是慶幸當時有做這件事。
開這堂課也收到很多回饋,因為除了影片課以外,也有直播課可以跟學生互動,讓我知道在教學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改進的、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算是開這堂課最大的收穫之一。

加入 XChange,我最大的收穫是從新創身上學到這兩件事
在 XChange 我擔任玩美移動與萬里雲這兩間跨海新創的 Podacst 製作人,從邀約、訪綱擬定、後製到宣傳一手包,真的是有點回到以前當 BD 的感覺。
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有兩個,一是實際製作了過去一直想嘗試看看的 Podcast 類型的內容,二是認識了很厲害的台灣新創,而且從他們身上又反思了一次自己。在訪問玩美移動 BD 總監,聽他說 BD 需要具備的技能時,我一邊也反思了自己一次,然後慶幸自己有離開 BD 這個職能,畢竟我的人格特質真的是不太適合做這個工作。
而在採訪萬里雲創辦人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對的事情重複做。」他原意是指新創公司其實就是這樣,不斷複製可行的經驗,一直重複下去最終就會有效果出現。但我覺得也很適合拿來應用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上,堅持下去,把你認為重要、有效的事情重複做,最終也能獲得很好的成果。
加入 XChange 是一次滿有趣的體驗,但我覺得在當初想達成的目標:認識更多有趣的人這件事上,似乎能達成的效果有限,反而需要在相對沒興趣的地方投入大量心力,因此年初加入,到年底我就決定退出了,但依然很推薦大家來聽聽看我做的這兩支 Podcast!
ccClub 對我來說是做喜歡的事,也是主管養成訓練的一環
今年 ccClub YouTube 頻道訂閱數成長至 2,330,完成 6 支影片的產出。對一般經營 YouTube 的人來說,或許不是太亮眼的數字,但我覺得對於一群以志工性質參與,並且近乎 0 預算的團隊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成就,想要再次為我們 YouTube 組的成員掌聲鼓勵一次。
我之所以想持續待在 ccClub,是因為一年多前我跟創辦人凱文聊的時候,他告訴我 ccClub 的初衷是想要幫助那些想學習程式語言,但沒辦法獲得資源的人所開設的。這也是為什麼 ccClub 的機制是繳交保證金,並在完成指定上課條件後全額退回,等於可以免費上課。
因為相信這個初衷吧,所以去年雖然有考慮暫時休息一陣子,但最終還是決定持續投入在這個組織內,並且想嘗試讓更多人認識 ccClub,所以成立 YouTube 組做推廣。老實說我自己有時也會迷失在訂閱數或觀看數裡,但心裡始終都會有把尺告訴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
除了想推廣之外,我其實也把在 ccClub 擔任 YouTube 組長的任務當作是一堂主管預習課,嘗試摸索自己的管理風格,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一個團隊,模擬各種情況下可行的做法會是什麼。老實說作為領導團隊的角色,我自認為還有很多待改進的地方,但在年末的成員聊聊中,我普遍收到了很正面的反饋,給了我一些信心,相信未來能把這個工作做得更好。
在新增兩位成員的狀況下,今年的成員流動率依然是 0!很開心大家願意持續留下來一起做這件事,接著 YouTube 組依然會有很多要完成的事情,所以我們正在徵後製剪輯、社群行銷、影片視覺設計這三個職位,歡迎有興趣的人來找我聊聊,看看是否有合作機會哦!
除了學習以外,我覺得健身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我在年初開了一個不算大,但是需要全身麻醉的刀。我本來就決定開完刀就要開始恢復健身,所以過完 3 個月的修復期,5 月我就決定回歸健身房,至今依然持續維持,雖然常常被教練靠北訓練量太低(一週三練),但至少在肉眼可見的程度上,我的體態是有在變好的。
大學以前就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我以前真的是超級無敵瘦,身高 165 但體重只有 46 左右,所以我健身其實是為了增重,而不是減肥。直到三年多前我才靠調整飲食與健身,健康的增重到 55 公斤。穩定健身近 2 年後,就遇到疫情開始沒去健身房,所以我就荒廢了近 2 年的時間,但好險體重並沒有掉回之前那麼低的狀態。
今年因為家裡也發生了一些事情,所以讓我體認到有健康的身體是多麽重要,雖然我的作息、飲食都還有很多調整的空間,但我覺得這會是 2023 我放很重的一個目標。還記得前幾段文章提到的「對的事情重複做」嗎?我覺得健身就是那件事情。

進到現職公司後,對分析方法有了全新的認識
原本我期待加入現職公司的最大原因,是因為電信業擁有非常龐大且齊全的數據,龐大是因為用戶量體大,齊全是因為從一個人的性別年齡甚至地址手機都會收進資料庫(當然有沒有權限使用是另一件事),對於一個過去工作總是收不齊用戶資料的數據分析師來說,真的是很吸引人。
不過我覺得實際進到這個團隊之後,收穫最多的反而是分析思路上的改進。可能因為團隊內的分析方法偏向管顧業那種強調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所以以往我常用的對實時數據的拆解邏輯,在進到這間公司之後似乎變得有點無用武之地,更多的是對一個問題深入的研究、更常使用 MECE、假說思考的方式來看待一個商業問題,角色從以前的「告訴你發生什麼問題」轉變為「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是很棒的收穫。
除了思路面,當然對於資料處理、資料架構上也有很多新的認識,最近接手的專案讓我更認識資料的 data pipline 該如何建立可能是會更有效率的、數據該如何處理才能在不負荷太多資源的狀況下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取用,也對整個資料庫架構該如何搭建更為熟悉。
在這裡將近 8 個月的時間,我最大的想法還是果然分析思維是最重要的,有了合邏輯的分析思維,後面才能用工具來解決問題。再加上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每個公司用的工具都太不一樣了(前公司用 Google 系列工具,現職公司用微軟系列工具),真的想把每個工具都摸熟才能找工作,門檻實在是太高。想想還是覺得努力加強分析的思考吧,這才是真的能幫助自己走向下一步的最佳投資標的。
教課好幾年,今年第一次做出重大調整與優化
今年下半年收到政大數據分析社開設 Looker Studio 社課的邀請,同時也透過 ccClub 收到 TMBA 策行部的開課邀約,所以年底一口氣開了兩堂分別近三小時的 Looker Studio 實體課程。
我很幸運從畢業之後的第一年就會被母校老師找回去演講,畢業到現在五年,中間陸陸續續接了不少實體的課程邀約,從各大專院校、公家單位到民營企業都有。但以往我的授課方式很單一,都用簡報+台上演講的方式進行。
而要開設這兩堂之前,因為一些原因,我開始思考要如何才能讓學生真的帶著技能回去,而非只是我自己在台上爽講三小時,但學生回到家卻還是用都沒用過 Looker Studio。這讓我開始對課程做了重大的優化與調整。
我放棄了把課講滿的機會,轉向把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操作與思考,也應用了許多工具來幫助學生在課程中保持高度活躍的狀態,因為我在另一篇文章〈如何提供好的上課體驗?我的授課經驗分享〉中有提到優化的細節,所以在這就不細講我是用哪些機制與工具來做到。但我發現這樣的授課方式真的跟過去只是在台上演講有很大的不同,學生看起來更投入了,課後問卷的結果也說明這樣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算是我這幾年教學生涯裡非常大的收穫。
兩堂課之後,目前問卷分數來到 4.5 分(滿分 5 分),我在課程之間也在不斷的視學生反應做優化與改善,希望之後可以讓這堂課愈做愈好。也歡迎想上 Looker Studio 的單位來信洽詢合作細節,相信這會是一堂令學生難忘又充滿收穫的課程。
Dcard 讓我知道原來在網路上的分享是有意義的
關於我會在 Dcard 上開帳號這件事說來也是有點荒謬,一開始只是為了參加 Dcard 上一個策展主題《走在夢想路上》,原因是第一名的獎品是 iPad mini。剛好我那時候有在研究怎麼樣的發文形式是比較容易在 Dcard 上受到關注的,因此我就嘗試發佈了在 Dcard 上的第一篇文章。
結果我真的愛心數最高,拿下第一名哈哈哈。
但認真要說,Dcard 會被我拿出來講是因為我在某篇文章底下發現一個非常暖心的留言。

我發現居然有一個人是上過我的課,也看過我的 Dcard 跟 Blog 的(請讓我向你感激的道謝)。這我很難想像,畢竟我是一個幾乎沒有在經營社群的人,一般讀者很難會對我本人有什麼印象,更遑論會關注我的所有平台。但是看到這個留言就知道說,只要對別人有價值,無論自己的內容形式跟媒介是什麼(影片、文字;個人網站、社群),都有可能有人會因此得到收穫,也會對自己產生黏著度。
總之非常感謝這位讀者讓我重新認知到一次自己的價值,我真的非常開心。
最後最後,想分享我的書房以及我對 2023 年的想法
先講書桌
我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自己的書房(沒錯,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個夢想終於在今年完成啦!我搬到一間比較大的房子,除了臥室以外,另外一間房間就用來當作獨立的書房,裡面放了升降桌、人體工學椅、24 吋的曲面螢幕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厲害的鍵盤跟燈。除了吃飯睡覺,我幾乎都待在這個空間裡,認真覺得是今年最棒的投資之一。
對於 2023 年,我的想法
其實 2022 回顧這樣寫下來,我最大的擔憂還是我的分支太多這件事。原本以為今年應該已經沒有做太多零零雜雜的事情,但盤點完發現其實還是太多,讓我無法專注在幾件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到這邊又要提那句「對的事情重複做」,我對明年的期望就是我能實行減法策略,剔除掉那些我可做可不做、做了幫助也不大的事情,專心在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主要是健身跟輸出。
老實說,輸出這件事情每年我都會講,但往往都因為各種原因稀釋掉了輸出的時間,這是我自己對於 2022 年最不滿意的地方,也希望 2023 年自己可以專注在持續輸出,無論是寫文、教學都可以,重點是要持續。
至於健身,就是需要自己睡得好、吃得飽、訓練量提升,把整個人的狀態提升到更好,因為已經保持的很好了,就持續慢慢做、慢慢調整。
最後也想分享,不要小看短期做的一個決定,也不要忽略一年的時間可以成長多少。小的決定包含你決定要不要從被窩起床、要不要吃一餐健康的食物等,這些小的決定都會長期的影響你這個人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省慎做出每個決定。希望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