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為學生帶來一個好的上課體驗?我的授課經驗分享

Written by 下午 8:21 職涯反思

如何提供好的上課體驗?我的授課經驗分享

近期看到 Looker Studio 教學課後回饋問卷寫著「實作環節很棒」、「非常詳細!有實例解說很清楚」等正面回饋,就感受到我這陣子做的課程優化是真的有為學生帶來更好的上課體驗。因此想記錄一下我為實體授課做了哪些優化與調整,以及未來我覺得還可以再更好的地方。

工商時間:若有學校單位或私人企業需要 Looker Studio、SQL 或數據分析課程教學,歡迎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改變契機:那些高度互動的課程體驗

我相信大家都有上過不少會讓人想打瞌睡的課吧,尤其是那種講師在講堂上滔滔不絕一直講的課程。過去五年我的上課方式也多是這類模式,將簡報投影在螢幕上,在講台上不斷輸出。雖然偶爾也會感受到部分同學對於課程內容感到無趣,但當時也沒有想到什麼更好的方式解決。

但我在上了很多單位的課程,包含大人學、福哥教學的技術還有企業培訓之後,發現這些講師很擅長利用課程互動的方式,來增加學生對於上課的動機。相比過去總是陷入傳統學校上課框架、大部分都是單方面輸出的我的授課方式,這些上課經驗顛覆我對於教學的想法,讓我意識到原來不用把課講好講滿,也能讓人收穫滿滿

年中時我接到 Looker Studio 的課程教學邀請,所以就想說不如一改之前習慣的一份簡報講到底的教學方式,來做一堂更有趣、能學到更多東西的課程吧!

讓課程體驗更棒的兩個方式

先簡單說明 Looker Studio 的功能,他是 Google 旗下的工具,讓企業能將自己的資料串接到 Looker Studio 上製作視覺化報表,監控產品或服務的數據表現。而對於這堂課,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確保盡可能多的學生在走出教室後還能自己操作 Looker Studio。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有些擺在面前的困難要克服:

  1. 如何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掌握每個操作細節?
  2. 怎麼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實際練習?
  3. 無法一對一的狀況下,如何確保每個學生都學會?

這三個問題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真的只能靠學生自己的資質來克服了,也就是說,不管老師教多少,能吸收多少是學生自己的課題。但我覺得互動式的課程真的能解決不少這個問題。

實體課程也可以用 Google Meet

軟體教學內型的課程在實體授課環境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常看不清楚操作細節。因為只將畫面投影在教室最前面的螢幕上,後面的人很容易會有看不清楚操作細節的問題。

而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將 Google Meet 也使用在實體課程中。

在上課之前,我就會提供 Google Meet 的連結讓學生可以提早加入,然後在上課時,我不只將畫面投影在教室的投螢幕上,也會分享畫面到 Google Meet 中,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中就看到操作過程,這樣基本上就把看不到操作細節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課前準備資料,讓學生做好練習前置工作

如果想要讓學生在一上課後就能開始操作,那麼就要確保學生已經有相關的帳號與資料庫權限,另外,上課會需要使用到的課程連結也都需要一起提供,才不至於在上課前很混亂,學生們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現在該去哪裡。

我覺得提供一份課前準備資料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省下課程中教學這些零碎內容的時間,如果學生準備過程中有問題,也能提早寄信告訴我。甚至在上課後也有個統一的地方告訴沒準備好的學生「你有哪邊還沒準備到嗎?看這一份就對了」。

我會提供的課前準備資料,大綱的部分

以上兩項我覺得都還算是一般課程可能會準備到的基礎前置作業,接下來的內容才是我這次教學改版中最大的精華。

互動式課程怎麼做?機制設計與工具應用

互動式課程的做法有很多,最常見的像隨機點名讓同學回答、有獎徵答等等,但若不是學生本身就有高度學習動機,這類方式很容易淪為強迫回答,讓老師跟學生雙方都尷尬。或是只剩下少部分有高度學習動機的同學與講師互動,而大部分同學就呈現一副興趣缺缺的狀態。

所以從互動機制設計上,就不能只是單純的有問答、有練習就好,而是要進一步去思考怎麼讓學生有動機參與互動?有哪些方式可以降低學生參與互動的門檻?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讓每個同學都能透過互動機制學會軟體操作?

提升練習時間在課堂中的佔比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棄講滿整堂課,並增加練習題的環節,在教學幾個功能之後就會進到練習題,並且練習題是以應用題的方式呈現,意思是同學不會接收到「練習用折線圖,放入日期維度與活躍者指標」這種指令,而會是「主管想看到網站每天的活躍用戶表現」這類的題目。

這麼做的用意就是希望同學不是只會操作工具,而是能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做?該怎麼做才能符合題目的要求?最後一步才是實際利用工具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就像業界數據分析師工作的方式那樣,從頭到尾自己想一次然後實作,這樣就能在課堂中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這樣的練習題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學生從練習中建立操作軟體的自信與成就感,這是我從課程問卷中發現的,有很多學生都表示從 0 製作圖表能讓他們很有成就感。我想若有這樣的自信當做學習工具的第一步,後面願意持續學習的意願也會更高。

當然,練習時間增加了,講課時間就減少了,所以多少會壓縮到一些內容無法講完(視課堂時間而定,我目前的狀況是三小時大概只能講完基礎課程與一半的進階課程,預估完整講完至少要六小時),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可惜,但還是會告訴自己「學生有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練習題會有的樣子。因為暫時不想出新題目,恕我用馬賽克處理題目敘述

引入團體競賽制:確保學生的活躍狀態

當然,有了練習題還是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保持高度專注在課堂上,還是有可能會出現「這不甘我的事」的那種同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的解法就是引入團體競賽制,讓同學為了榮譽感而戰。

做法還算單純,在上課前就會先幫同學分好組別,然後團體競賽有三個規則:

  1. 最優先答對者該組得 1 分
  2. 願意 demo 者加 1 分
  3. 時間到全組完成再得 1 分
課程簡報,介紹競賽機制

第一個規則算是最基本的,獎勵最先完成的同學,激發大家的勝負欲進而保持高度的活躍。但讓我真正想說明的是第二與第三點。

讓願意 Demo 的同學加分

這是要確保該位同學真的有理解自己在做什麼,同時他也能用他理解的方式講給同學聽,提高同學理解的可能性。因為我已經使用 Looker Studio 很久了,或許會有些新手的盲點其實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也就不會講解到。

時間到全組加分

這個機制則是我最喜歡的,這有兩個好處:第一就是讓同學做練習題這件事不再只是練習,而是為了爭取分數,並且在第一名完成作答的同學出爐後,仍有很高的答題動機,畢竟你可以想像,如果只取第一名,那在第一名出現的瞬間其他同學就會瞬間失去鬥志。

第二點則是確保所有同學都能學會,因為課堂上就只有我一位老師,我實在無法在短時間內照顧到每位學生,所以我就想說不如讓組內比較熟悉用法的同學去照顧他們的組員吧,這樣就能在一對多的狀況下,確保盡可能多的同學了解如何使用 Looker Studio

而練習題的時間我通常會視該班學生的程度做調整,不急著把練習時間縮得很短(我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就是拉得很短,我感覺同學都滿受挫的),而是把重點放在同學都能學會使用上,我覺得掌握練習時間長短這塊是非常需要練習的事情。

在工具使用上,我現在都用 slido 來做課程互動,讓 slido 不只能做匿名發問,而是能做搶答使用,這樣就不用使用老派的舉手搶答、或是全組有做完的舉手,這種會讓學生有心理壓力的機制了。

寫到這邊,就分享一些問卷回饋來看看課程優化的效果吧!

學生提供的課程回饋。截圖自我的課後問卷

看完問卷,大概就知道我所想要達成的目的都有完成了。但還是有一些我覺得可以改善的地方。

未來課程的優化項目

儀式感可以做更好

雖然現在有團體競賽,但我覺得我在課前的那種競賽儀式感可以做得再足一點,以及最後公布第一名組別時,也應該盡量強化第一名的榮譽感,但同時肯定其他組雖敗猶榮。關於這部分我還沒想得很清楚要怎麼做,只是知道要調整。

時間掌控

這真的是很難的一環,同樣的一堂課我常常收到「覺得講解太快」跟「覺得可以再講快一點」這兩種極端的回饋,但是我的優化方向會朝向「如何更即時了解大部分學生的狀況」下手,而非一味地把課程節奏調快或調慢,畢竟每個人的程度都不同,要學著因地制宜。

同學電腦會沒電

在問卷中我也會看到同學說「電腦後來沒電了沒練習到後面的課程」這樣的回饋,這真的是個硬傷,畢竟若要有完整的上課體驗,最基礎的條件就是需要擁有一台電腦。我想未來在上課前我更積極地跟開課單位協調,請他們找有插頭的空間,或是跟同學溝通務必要把電腦充飽電再來上課,確保大家的電腦都能保持在有電狀態。

寫在分享的最後

我寫的東西或許是很多專職講師或是資深講師都已經會做的事情,但對於一個第一次嘗試,發現成效居然這麼好的人來說,還是感到很興奮,迫不及待想寫下這一切,也希望對有相同教學需求的講師們有些幫助。

最後,如果貴單位也想體驗這堂 Looker Studio 課程,歡迎來信 [email protected] 洽詢合作細節。

在 TMBA 的最後一次上課,跟其他講師一起拿到感謝狀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