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官方 IG 該如何經營? - 以臺灣吧為例

Written by 下午 1:13 社群行銷

官方 IG 該如何經營? - 以臺灣吧為例【社群丼見一月小聚】

這是社群丼第一次的線下活動,分享主題分別為「IG 經營」、「數位外交」以及「臉書社團數據分析」。本篇主要討論與分享 IG 經營的心得,其他兩個主題就不在此篇分享。

主講人

Ariel(臺灣吧角色推廣總監 AKA 黑啤)

大綱

1. 人格化經營
2. IG 與臉書的觸及率差異
3. IG 的發文策略
4. 從數據看經營成效
5. 限時動態操作

圖片來源:Fandora

由於自己有協助經營一個將近萬人的 IG 帳號,也看到年輕一輩往 IG 移動的趨勢的確愈來愈明顯,衝著這個原因,我主要就是來聽如何經營 IG 的。透過這篇整理來釐清今天演講的內容,也希望幫助到其他有在經營 IG 的社群丼友們。以下分享將會參雜一些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ok 廢話少說,我們直接進入正題吧!

人格化經營

早先臺灣吧的 IG 是以曝光臺灣吧團隊的私生活作為主要的經營方式,但由於這類的貼文通常與粉絲「沒有太大關係」、「難以建立連結」所以經營成效一直不算太好。

2017 年 10 月,他們改變策略,以「黑啤」這個人格化角色作為貫徹整個 IG 的經營主軸。並透過 hashtag 的應用發展各式各樣的系列主題、以及穩定發文求曝光的方式來保持與粉絲互動的熱度。到了 2017 年 12 月,粉絲人數來到3萬人,短短三個月內,粉絲成長幅度為 30%。

透過清楚的品牌定位,以及「人格化」、「系列化」、「穩定發文」三種方式,臺灣吧的 IG 抓到了讓粉絲快速成長的策略。

IG 與臉書的觸及率差異

根據 Ariel 的實驗顯示,同樣的圖片素材與文案在同樣的時間分別在 FB 與 IG 兩個媒介發布,以原生觸及來說,FB 的觸及率為 35%,而 IG 的觸及率則為 55%。

兩者相比,比起被祖克柏瘋狂壓低觸率的 FB,IG 的觸及表現算是非常優良,同時互動比率也較 FB 來得高。所以若你的發文總是附帶精美圖片的話,不妨試試看經營 IG 吧。

IG 的四個發文策略

我們都知道 IG 是以濾鏡起家的社群平台,因此視覺是使用 IG 時一個必要的元素之一。此外,它也是較私人的社群平台,Ariel 依此歸類出了三個 IG 平台的特性:簡單、親密、隱密。

以一般的 FB、IG 貼文來說,有四個策略是適合使用的:

一、不同目標對應不同發文內容

發布圖片或影片會提昇觸及率,通常好看或可愛的內容會讓你獲得 Like(例如穿搭分享、動物影片),而實用的貼文則會讓你的文章獲得分享(例如可以彰顯個人身份)或儲存(我們的儲存貼文都很多,你懂的)。要決定發布哪種貼文,端看你的目標而定。

二、文案要提醒粉絲與你一起互動。

台灣常見的方法是在貼文的最後加入 hashtag 呼籲粉絲留言或點擊 Like,此舉是要「點醒」粉絲:嘿!你是可以跟我互動的,快留言吧!以增加這篇貼文的互動率。(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會建議還沒有成熟發文風格的小編不要濫用 hashtag,否則過多的 hashtag 不僅無法吸引粉絲互動,反而還會降低觸及率。)

三、加入地點打卡,吸引過路客注意。

有許多人會藉由「地點」看其他人的發文,若小編們能善用此功能,說不定就會有潛在目標對象因此而發現你的 IG 哦!

四、互動、互動、再互動。

當有人留言時你該做什麼?當然是趕快回呀!透過即時的回覆,可以讓粉絲與你感覺更親近,貼文也有可能因此提昇觸及率。

IG 的四個經營要點

而再針對 IG,則有另外四個要注意的要點:

一、統一的視覺風格

視覺是決定你 IG 熱門程度的絕對要件之一,而打造統一的視覺風格,則可以做 Branding,強化你的品牌風格,使粉絲記住你。

二、穩定的發文頻率

不管是哪種媒介,穩定的發文都是必須要做到的事情。現在許多品牌的 IG 還是會比較傾向「私底下發生的事」來經營,也比較少策略面的因素,導致發文有一朝沒一朝,這會讓粉絲與品牌互動的熱度縮減,進而經營 IG 失敗。

三、特定的發文主題

在第一段人格化中有提到,臺灣吧在經營 IG 時有發展了幾個不同的系列主題。應用 IG 可以追蹤特定 hashtag 的特性,將每個主題又當成一個獨立的社群來經營,透過各個 hashtag 的交互作用、擴大觸及範圍,這個價值絕對會比你只經營單一主題來得大,試試看發展屬於自己的多種 hashtag 吧!

四、落實數據觀察。

這是許多經營 IG 的小編容易忽略的,但在你的 IG 走下坡或是成長式爆發之前,一定會有許多跡象出現在數據中,所以掌握數據,就是掌握你的粉絲。下一段 Ariel 有提出四個,他認為判斷貼文表現是否優良的重要指標。

從數據看經營成效

一、儲存數:透過每一篇發文的儲存數,你可以了解這則貼文是否符合粉絲偏好以及實用程度的高低。(實用程度包含兩種:可以當作粉絲自己發文的素材參考,或是內容本身具有價值。)

二、集客力(粉絲透過這篇貼文點進你的 IG 主頁面次數):多半是你的這篇貼文引起了粉絲/非粉絲的注意力或好奇心,因為他想更了解你所以點進你的主頁,這時候主頁資訊就顯得特別重要,這是非粉絲決定是否要開始追蹤 IG 的關鍵因素之一,這項數據會影響到下一項指標:新粉絲。

三、新粉絲:這項指標跟上一項是有關聯的,上一項的集客力有點像電商的「加入購物車」,而新粉絲則是實際的「購買人數」,也可以當成轉換率來看。若是轉換率不佳,要考慮的是可能你這篇貼文離 IG 的主軸太遠,因此沒能成功轉換,再來就是要檢查主頁資訊是否完整了。

四、主題標籤:也就是 hashtag。Hashtag 應用對於擴大你的貼文觸及非常有效,是我個人認為非常需要善用的功能之一。從這項指標可以清楚了解到你下的 hashtag 對這則貼文增加的觸及來源到底有沒有用,或是只是寫好看的?

限時動態操作

目前不清楚限時動態的排序規則,只能猜測當粉絲與你的 IG 互動次數愈多時,你的限時也會被排在該粉絲限時動態欄的愈前面。以下六個方法善用小工具,讓你的 IG 經營透過限時動態能愈來愈成功。

一、善用 hashtag 與地點打卡吸引非粉絲。

ok,hashtag 已經不知道是第幾遍出現在這篇貼文裡了,所以你就知道他有多重要。這個方式主要讓「非粉絲」注意到你,而非與既有粉絲互動,所以想提升粉絲數?快筆記啊啊啊啊啊。

二、使用投票功能增加互動。

比起要粉絲留言,只要按一下的投票顯得更沒負擔,除了能讓粉絲感覺與你更親近以外,還能利用 IG 的小小 bug — 當我們按下投票後有時會自動跳到下一頁,為了投票成功我們必須再次回到上個頁面 — 如此一來會讓演算法誤判粉絲很愛你的貼文(因為一直跳回去),增加 IG 帳號可被看見的機會。

三、發文沒人看?利用現實動態引導吧!

簡單截一張圖發到限時動態可以讓你的追蹤者更容易知道你有發文,而不是要滑到很下面很下面才能看到你的貼文。記得附帶標記自己的帳號,讓粉絲更快到達你的 IG 頁面哦!

四、破萬粉絲解鎖黃金功能「See More」
這是一般帳號不會擁有的功能,根據可靠消息指出一但 IG 帳號破萬人追蹤就可以擁有。我正準備我的帳號破萬人時要來試用看看。

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功能,是目前 IG 中除了主頁資訊的網址以外,唯一可以放外部連結的地方。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若你要導購、宣傳其他平台的貼文都可以放在這裡,有興趣的粉絲一往上滑就能看到啦!哇~好方便啊~

沒錯!所以若要開始經營 IG 帳號,就先以破萬人作為目標吧。但切記不要過多廣告文,會被粉絲討厭的。

五、選擇最熱門的時段發文。

在貼文發出內的前三小時內會最影響貼文的觸擊率,因此選擇在最多人上線的時間發文是必須的,可以最大化該篇貼文的觸擊人數。

六、創造小驚喜。哪種內容適合發在限時動態?或許你私底下正在籌備什麼秘密計畫?可以使用限時動態消息搶先小曝光來讓你的粉絲有「驚喜」的感覺、讓粉絲更願意高度「黏」在你的社群中。

示範案例:娃娃的限時動態包含「投票」、「曝光小驚喜」兩個要素

除此之外,限時動態還有兩個小技巧可以運用,包含精選動態(顯示在主頁上不會消失的限時動態)以及觀看權限僅摯友限定(該篇限時動態只限摯友才能看到)都可以協助小編與粉絲們搏感情哦!

另外分享一個現場丼友提出的問題:「請問利用 IG 做導購,效果好嗎?」在場的 Ariel、臺灣吧行銷總監以及 Jesse都有針對這個提出自己的見解。

以臺灣吧自己的經驗來說,以販售黑啤相關的周邊商品時,IG 效果是好的,跟臺灣吧 FB 以及黑啤 FB 相比轉換率應該是最高,但這牽涉到總粉絲基數,以絕對數字來說,還是臺灣吧 FB 的實際購買人數是最多的。所以基本上,做好 Branding、粉絲人數上升,導購數一定會變好,這是一定的。

Jesse 則以蝦皮經營 IG 為例,認為現階段 IG 的功能還是做 Branding 大於實際導購,因為蝦皮經營 IG 就讓其他的電商平台顯得「不酷了」,以這種方式創造與其他平台的差異,在看起來差不多的電商平台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風格。

好的,最後來點自己的心得。

在這次的分享會中,我認為臺灣吧 IG 帳號經營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人格化」這件事。因為這個要素建立了,其他附帶的條件,例如視覺風格統一,才能發揮其必要性,若抽掉「人格化」這件事,基本上我認為要經營起 IG 帳號還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

但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將自己的品牌「人格化」,該怎麼辦?我認為提供「實用資訊」給粉絲會是一個解法,搭配其他 IG 經營策略,應該也能達成不錯的效果。今天 Ariel 也提供了一些很值得參考的 IG 帳號,例如籃球筆記CNN,都是比較屬於這類的經營方式,相信也很適合小編們觀摩與學習。


【下面這些文章也很實用,你可以看看!】

Facebook 紅利耗盡、流量降低,教你用 SEO 實現流量再成長。

我不會剪影片,可以當 Youtuber 嗎?

Close